当前位置:家常菜>百科>茶叶>正文

泡好一杯茶,注水方式很关键

人气:459 ℃/2024-03-24 00:14:22

要想一壶茶好喝,除了要有好的茶叶、好的水,冲泡的手法也非常重要。如何利用冲泡的技巧,简单提升茶汤的口感?

冲泡在茶艺中是一门专门的课程,不同品类、不同年份、不同场合又有着各种不同的标准步骤,若有兴趣,可以专门去琢磨琢磨。

但是,我就想泡好一杯茶,不需要太多的茶艺,所以实用的注水手法,对于普通茶友来说,相对更完整的注水手法,并不复杂却能有效提高茶汤口感,平日喝茶的时候可以体验体验。

1、注水高度

高冲:刻意提高水壶的高度进行注水,这样可以使水流激荡,茶叶受浸均匀,更快浸出汤味。

这样的方法更适合老白茶等茶味内敛的茶叶,可以快速释放芳香物质,令茶汤味浓;但若茶叶味淡,这样的方法会使茶味很快消失,茶叶不耐泡。适合老白茶、紧压白茶。

低冲:压低注水口,贴近茶盅进行缓缓注水,降低水流的干扰,让茶叶缓慢浸泡开。

对于新白茶之类低发酵茶叶低冲效果更好,因为不会很快融入茶物质,使得味道清香更符合茶类的特性,而且低冲的茶汤汤色清澈,观赏性更好。适合白毫银针、白牡丹。

2、水流粗细

水流倒得粗,茶水满得就快,同时温度也较高,能更好浸泡开茶味内敛的茶叶。例如老白茶、紧压白茶。

而水流细的话,入杯的温度低些,能更均匀地使茶叶释放茶物质,像白毫银针这样香味外溢的茶叶,适宜用细水冲泡,防止味道过浓。

另外,要是茶叶冲泡过几次已经开始味淡,也可以刻意用高冲、粗水的方式把余味冲泡出来,而新开壶的茶叶刚好相反,需要慢工细活打磨。

对于高冲和低冲,针对不同茶类和年份等一直有着各种的争执,并没有权威性最好的方法,只能说个人根据口感酌情而定。

3、冲泡方式

A、单边定点法

向茶杯内注水泡茶时,水壶的嘴要低,对着茶杯的边缘的一个点注水,水流不宜过急。单边定点法比较适合出汤较快的茶,如新白茶等。单边定点法适合白毫银针、白牡丹。

B、正中定点法

注水冲泡时,固定在正中位置以较细的水流缓慢冲泡。这样茶叶只有最中间一小部分和水直接接触,然后其他位置才会慢慢浸透,茶汤的层次感明显。例如红茶之类香味层次丰富就适用这样的手法。正中定点法适合老寿眉、紧压白茶。

C、环绕法

顾名思义,环绕法就是注水时沿着茶杯杯壁转圈,边转边倒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水流并不是直接激荡到茶叶上,而是顺着杯壁慢慢浸下。

新白茶等芽叶比较嫩的茶叶,用环绕法冲泡更有利于香味的散发和保持茶汤的品质。环绕法适合白毫银针、白牡丹和新白茶。

D、螺旋法

注水的时候按照同一方向旋转,从外到内逐渐移到茶杯中心,画出螺旋的移动痕迹,这叫螺旋法。螺旋法适合白毫银针。

螺旋法的注水适合用在冲泡过几次的茶叶上,能更好冲泡出茶味。以及刚开壶洗茶时,首泡茶汤茶叶容易漂浮,使用螺旋法可以更好压制住茶叶。

4、香靠冲,汤靠吊

注水手法虽然简单,但是对茶汤香味的释放却非常有效,茶汤的清澈与否滋味丰富与否也和注水有着密切关系。简单一只手完成的动作,就能让你茶汤变得不同。若有暇时,不如仔细感受一次吧。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们,将持续输出专业全面的茶知识。

  • CCNA认证在哪里考

    在生活中,考取各种证书已经成了很多人业余做的最多的一件事,考证不仅仅是充实自己,也是让自己在找新的工作时能够拥有更多筹码,考证不仅要知道考什么,还要知道在哪里考,今天就一起来了...

    科技查看全文>>
  • 太平猴魁怎么分等级

    太平猴魁分为五个等级,极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极品太平猴魁外形扁展挺直,魁伟壮实,香气馥郁且滋味醇厚;特级茶外形扁平壮实匀润,汤色嫩绿,滋味甘甜;一级茶外形扁平匀整,毫隐...

    茶叶查看全文>>
  • 谷雨祝福语问候短句 谷雨节气的说法经典语录

    1、谷雨时节气温升,雨水渐多潮气涨。出汗莫被冷风吹,早晚添衣也加裳。外出注意避花粉,防湿防潮保健康。饮食切记要清淡,低盐低糖低脂肪。2、谷雨养生以温补气血强健筋骨为主。宜晚睡早...

    语录查看全文>>
  • 六年免检车辆行车证上需要盖章吗?

    六年免检车辆自2018年7月30日起就已经取消了在行驶证上盖章,具体步骤为:1、第一步,用户选择需要申请免检标志的机动车。仔细阅读申请免检标志的业务说明后,点击“阅读并同意”进...

    问答查看全文>>
  • 丰田双擎换什么机油?

    丰田双擎换0w-20的半合成机油,0w-20机油的特性是高低温流动性好,可用于高速运转的发动机。机油是发动机润滑油,它在发动机中起到润滑、清洁、冷却、密封、减少磨损、减震缓冲以...

    问答查看全文>>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7-2024 家常菜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