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常菜>百科>茶叶>正文

中国茶具史趣话:隋唐宋元明朝代用什么茶具喝茶?

人气:240 ℃/2023-05-14 23:02:42

中国人爱喝茶,喝得也讲究,从一把茶叶,一盏杯具都必须井井有条,泡茶时每个步骤仔细完成,方能称为一杯好茶。喝茶人都讲究茶具精致,自茶叶出现之时,便有了茶具,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小编整理了自隋朝起的茶具典故趣话,爱茶的你,一起来看看吧!

隋朝共用一具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唐朝茶具巅峰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件件高雅精致,不但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时至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更有灰承、炭挝、夹、纸囊、碾、罗合、水方等多达28种泡茶器具,从生碳、煎茶、拂尘、量茶、倒茶、洗茶等器具应有尽有。

宋代点茶饮法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

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等。

元代承前启后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虽然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可以说,元代茶文化的发展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过度时期。

除了传承宋代的点茶法之外,更第一次出现了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方式。

明代小壶问世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从古代到现代,茶饮流传至今已然发展成为一种固定形态的文化,茶具使用的变迁与茶叶的更新更成为中国茶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你手中持茶具亲自泡一杯香茶时,也许历史的延年流转就正从指尖缓缓流过。(图由南茗佳人茶业摄影工作室提供)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们,将持续输出专业全面的茶知识。

  • 昂克赛拉原厂胎压监测怎么样

    昂克赛拉并没有原厂胎压监测系统配置,可以通过加装的方式获取胎压监测系统,汽车通过胎压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汽车的轮胎,加装的胎压监测系统没有原厂的胎压监测系统准确度高。昂克赛拉是...

    问答查看全文>>
  • 再见2022你好2022朋友圈励志说说 一年又一年人生感悟

    1、颗花种、只有付出汗水才能浇灌出世间最美的花朵。2022,再见;2022,你好!2、故事不长,也不难讲,四个字概况,爱而不得。3、要低估消极心理“否定”的力量,它会赶走所有的...

    格言查看全文>>
  • 财务工作计划范文大全

    工作计划怎么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情况分析,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工作内容。2、工作任务和要求,谈谈任务和应达到的工作指标。3、确定...

    教育查看全文>>
  • 蛛丝卷绢怎么养成球

    刚上盆的蛛丝卷绢根系尚未定植,无法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叶片比较干瘪,无需过于担心,此后会慢慢恢复。将蛛丝卷绢养成球首先是合理控水,植株缺水长势不佳难以成球。温度低时需转移到温暖的...

    养花查看全文>>
  • 缺火的男孩名字大全集

    缺火男孩的名字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缺火的男孩名字大全集(掣昕)掣:五行属火,适合缺火的男孩起名,原义是牵引、拉扯,也有控制,牵制的意思,用于人名表示动作迅猛,雷厉风行,...

    生活查看全文>>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7-2025 家常菜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