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常菜>百科>茶叶>正文

评茶太专业?给普通人的识茶方法

人气:117 ℃/2023-09-26 22:26:14

评茶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活,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没必要。识茶需要长期的经验,大量的样本,无法速成。但是总有一些一般规律,可以让你用排除法过滤掉太多干扰,在更规范的样本里学习和比较。

开汤前

1.看干茶(整体)

条索整齐,色泽匀整,无过多碎末杂质的为上;粗细不一,色差明显的为下,并且有拼配之嫌。

2.看干茶(个体)

条索紧结,油润光泽,色泽自然的为上;条索粗散,暗哑无光,色泽过于鲜艳,或者特别干枯没有活力的为下。色泽是个难点,很多以次充好的茶看上去比真正的好茶要光鲜;

以西湖龙井为例,冒牌茶都是碧绿生青,弹眼落睛的,倒是正品黄绿相间,不甚起眼。不过仔细分辨,正品的色泽自然悦目,冒牌茶过于鲜艳,感觉不自然。

3.闻干香

香气纯正,穿透力强的为上;有异杂味儿,香气飘忽的为下。

但是,并不是好茶都会很香,尤其是陈年老茶,干茶也许闻不到香气。这里就要区分香气淡和香气飘忽否定的区别了。简单说,它可以不香,但不可以香得乱。

开汤了

1.看杯盖

如果是用盖碗泡,洗茶的时候注意看浮沫,浮沫少,很快散去,杯盖上基本没有杂质的为上;浮沫多而不散,杯盖上残留较多杂质的为下。好茶在整个制作和仓储过程中都被认真对待,这个道理很通吧。

2.闻杯盖

首先要热嗅时没有令人不悦的气味,外加香气浓郁纯正,冷却后挂壁持久为上;热嗅有酸、涩、焦等异味,香气芜杂,不持久者为下。

品饮中

1.嘬茶入口

茶汤的滋味丰富多彩,难以一一描述清楚,但有一点共通的是:茶与水的融合度越高越好。借用茶友的口头禅“这茶让水变得好喝了”,这是最简单却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这口茶汤如果真正愉悦了你,它必然不差!

2.回味

茶汤下喉,对茶的真正考验才开始。入喉顺畅,香韵在口腔与鼻腔中停留时间长,舌面或口腔生津回甘强烈的为上;入喉有毛刺感,香气不如茶汤在口中时强烈,舌面发涩,嘴里好像有一层塑料薄膜的粘腻感,这种茶汤必然有诸多问题,比如原料等级粗老,或者制作工艺不到位,或者仓储湿热等等。

3.看汤色

澄净透明的为上;混浊不清的为下。具体要要看茶,有的茶茶毫丰富,看起来像是浑浊,其实是优质茶的体现,分清是茶毫还是杂质。

4.看汤色变化

如果冲泡手法正常,那么整个品饮过程中汤色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茶叶的品级了。全程汤色稳定,渐渐变淡的为上;几道之后滑坡厉害,非常不耐泡的为下。

对于茶汤品质有急速改变的,要小心“靠工艺拉升原料品级”的可能性。

品饮后

看叶底:叶底如女人的皮肤,藏不住秘密。这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今天只讲几点最简单的。

1.柔韧性

好的叶底要舒张自然,柔软而有弹性过于僵硬或者过于娇嫩都不算上品。用手轻轻揉捻,不容易揉烂的比一捏就碎的好。

2.颜色均匀

一眼望去叶底呈统一的颜色,没有明显的深浅的为上;斑驳相间,或深或浅,就要小心了。叶张中如果有灼伤红斑的,制作工艺不够好。乌龙茶的“绿叶红镶边”也必须是匀整自然的,叶张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

3.有光泽

将叶底控去水分后自然晾放几分钟,迅速失水表面干燥的一定不如始终保持油润的叶底。这和皮肤的锁水能力异曲同工。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们,昵茶网将持续输出专业全面的茶知识。

  • 读书座右铭8字

    1、发奋忘时,乐以忘忧。2、一叶蔽目,不见泰山。3、愚者千虑,必有一得。4、读书百遍,而义自见。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7、大智若愚,大巧若拙。8、一张...

    座右铭查看全文>>
  • 汽车有几个点烟器接口?

    现在的车上一般有两个,只是电流不一样,用哪个自己掌握。车载点烟器的操作步骤:1、打开汽车电源,将点烟器插入汽车电源插座,并按下锁住;2、当点烟器温度达到时会自动弹出,或等待5-...

    问答查看全文>>
  • 买回来的螃蟹放水里面好还放外面好 螃蟹买回来放哪里不会死

    我们都知道,螃蟹是生长在水里面的,它的保鲜时间会比较短,买回来之后需要尽快吃掉,不然就会变得不新鲜,还可能会死掉。那么螃蟹买回来放哪里不会死呢?买回来的螃蟹放水里面好还放外面好...

    品牌查看全文>>
  • 朋友圈过年说说

    1、说我睡了她问我你不跨年?难道要我一个人跨年吗?2、见不到心爱的人的日子里,感觉新衣服都白买了。3、那些过了的欢声与泪水,就让它们在此告一段落。新年快乐!4、小时候过年早早就...

    说说查看全文>>
  • 二手车选号和新车选号一样吗

    一样的,机动车号牌新政实施以后,二手车跟新车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转移登记来预选号牌以及转入预选号牌。在2019年6月1日新规之前,二手车选号是无法在线上进行的。二手车车主首先要...

    问答查看全文>>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7-2024 家常菜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