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常菜>百科>茶叶>正文

醒茶是什么意思 醒茶的目的与方法概述

人气:392 ℃/2024-02-17 04:24:33

所谓醒茶,指的是就是让沉寂、暂时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水份的接触苏醒过来,使得内部物质得到激发,重新焕发茶叶本质活力。

醒茶,主要是便于冲泡饮用的过程。

醒茶可释放茶的香味,提升口感。

很多人有开封马上喝茶的习惯。但像普洱这样的茶类,尤其是经过了多年仓储的老普洱,开封即喝口感不佳,常常能喝出异杂味或是燥喉的感觉。

对于老茶客来说,醒茶便是再熟悉不过了!

大部分普洱茶,甚至一些其它的茶类,好喝的秘密在于从密封罐里拆封之后,放进透气的陶罐中“醒一醒”。不同的茶类,醒茶时间会有些不同。

醒茶的目的和作用

醒茶分为干醒和湿醒

干醒则是将仓库存储的普洱茶拆封,用其它的方法进行存储1-3个月,去除异杂气、发散茶气的一种方法。

湿醒是泡第一道茶弃之不饮,提高茶叶的温度,让茶叶充分舒展,茶味更好地呈现。有的人把第一道称为“洗茶”,其实,称为“润茶”或“醒茶”更贴切。

为什么要醒茶

简单来说,长期陈放或暂时活力不显的茶叶,醒茶可以让其内质快速激发,滋味更好展现,更利于饮用。

对生普来说,久存之后需要让其杂味消散,香气“活”起来,其饱满的韵味才能展开来。对于熟普来说,渥堆产生的熟气让人觉得不愉悦,加之包装进行仓储,若一开封便直接冲泡便感觉有点“闷”。

再好的仓储,也需要醒茶。

纯干仓只是理想状态。普洱的存储干湿得当,茶叶不能受潮是底线。干醒是在喝茶之前,改变茶叶的存储方式。茶叶醒得好,口感能提升一个层次。

普洱茶如何干醒

1、解散茶叶

饼茶或其他形状的紧压茶,需要拆除包装,充分解散。从茶饼侧面插入茶刀,上下晃动,轻轻将茶叶撬起,注意沿着茶叶的条索,尽量避免茶叶撬碎。正确的方法撬下来的茶,是呈片状的,茶条完整。

2、通风透气

将解散的普洱茶置于干爽的瓷盘上,放入干燥通风处,为了防止灰尘或杂物掉落,可在茶上盖一张宣纸,透气性较好。

茶叶注意隔绝异味,且不可强光直射。这样放2-3天,尘封的味道基本上就消散了,如果是渥堆味比较重的熟普,可加长时间。

茶要彻底地“醒”过来,还需要进一步醒茶。

3、茶罐储存

陶罐或紫砂罐透气性好,很适合用来醒茶。过度醒茶也会散尽茶香,需要控制好时间。

在空气中把已经通风透气过的散茶块,放入茶罐中进一步醒茶,大概存放2-3个月,让茶与空气缓缓接触。茶罐透气性好,导热慢,能保持罐内温度、湿度稳定。

普洱茶如何湿醒

湿醒,便是第一泡的润茶。沸水冲茶后加盖迅速出汤弃掉,避免过度浸泡而使茶浸出物质过多,而致使正式冲泡时茶味变淡。

水温的控制,需要根据不同的嫩度来控制。原料较老的茶,可用沸水醒茶;原料较嫩的茶,适当降低温度醒茶。

时间的控制,可以根据茶叶的紧压程度把握。压得较紧的茶,可以适当延长醒茶时间,让茶叶慢慢展开。一些普洱熟茶、黑茶,如果觉得醒茶不够充分可以进行两次醒茶。

醒茶这件事,本身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的。不管是干醒还是湿醒,醒茶醒得好,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茶的口感,也只有自己尝试、对比过才能知道。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们,昵茶网将持续输出专业全面的茶知识。

  • 大众途观保养机用嘉实多极护好吗?

    大众途观保养使用嘉实多极护机油,根据部分车主使用后的反馈。嘉实多极护钛流体5-40型号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机油,使用后发动机声音比较平稳,油门比较轻快,油耗也相比一般的机油低一些...

    问答查看全文>>
  • 赞美老年人的句子 描写老人的句子

    2、老年有这么多缺陷和愚蠢,又这么容易受人耻笑。一个老人能够得到的最好收获不过是家人的仁慈和爱,统领和敬畏已不再是他的武器。3、我家住胡同口,有一个公用知来水龙头,看水龙头是一...

    句子查看全文>>
  • 博世机油滤芯怎么样?

    博世机滤还可以,想要用过万还是选曼牌比较好:1、我也是嫌原厂机油不好用才换的进口GT魔力红机油,目前15000公里更换一次,机滤用的曼牌;2、发动机油泥这块也要比用原厂机油少很...

    问答查看全文>>
  • 别克英朗为什么用三缸

    因为省油和成本低。三缸发动机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减小了发动机体积和排气量,实现环保、省油。而随着汽车紧凑化、发动机小排量化趋势的发展,三缸机的这两点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至于生产商...

    问答查看全文>>
  • 公路自行车能骑多快

      一般在30-50km/h左右。1、自行车有很多种的,不同的自行车、不同骑行者素质决定了自行车的车速;2、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类似像动感单车的车型都归属休闲...

    问答查看全文>>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7-2024 家常菜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