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常菜>百科>茶叶>正文

银壶:千锤方成器,百载有余温!

人气:158 ℃/2024-11-27 22:25:42

银,闪着月亮的光辉。

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两河流域文明里,银质器皿便有一席之地。它神秘、古老、高贵,那些一笔一划錾出的图腾与故事,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对话远古先民。

长久以来,银都被赋予货币与装饰的双重价值,人们将所得财富煅制成银器物、银饰品随身携带,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中国,历代均“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

明朝许次纾的《茶疏》中这样写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银壶色泽高贵、传导快速、能改善水质,并释放微量银离子,泡出的茶柔软爽滑,犹如丝绢。

银壶,奢而不浮,美而实用,在茶人眼里是臻品,在匠人眼里,则是传承、是生命。真正的手艺人,是物的知己,每件银器都历经万次精敲细锤,手艺赋予了银壶生命力,匠人让艺术传承。

万仟堂联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银器煅制技艺,共同推出「初雪银壶」。

传承非遗文化、工匠之心,遵循“设计让价值看得见”理念,由万仟堂精心设计的「初雪银壶」,究竟能呈现怎样的中式文人审美与手作温度?

重复是手工艺的基础,手打银壶利用了银的延展性,要无数次敲打和烧灸。一张打不用熔接、灌模,纯粹用敲打来完成制作,每一把都堪称银壶孤品。

“口打出一张打”技艺

一张打工艺壶身无焊接,保持壶形的完整性,壶嘴从壶身延展而出。经过一遍遍塑形调整,不断调整线条,二弯嘴,不滴不漏,出水更顺畅,水线圆润。

万次落锤和退火

银壶越薄,工艺越难,经匠人反复捶打银片,并淬火软化处理,壶身无焊接。通身密布雪花纹,银装素裹,如入冬的第一场雪,远观近赏,都耐品。

生铁提梁,利用不同金属间导热不同,起到更好的隔热作用。配盘扣提梁隔热垫,对耐受热度低的人也满满关怀。

壶盖与壶口间缝在1mm以内,紧密有度,提起壶把,倒水的姿势倾斜90度,亦不会脱落。双环摘钮,手工打造,配有竹节壶盖叉,轻松取、放壶盖。

银壶越轻,价值越高,壶身总重435g,很是轻便,煮水快,一壶在手,山泉相伴。

银壶,茶事中的金银汤沸

古人叹银壶沏茶“若绢水”,使用银壶煮水,可使水质柔薄爽滑犹如丝绢。

银壶泡茶口感喉韵更为细腻甘甜、滑顺饱满,不仅扬香性茶之气,亦可醒普洱、铁观音之味觉。

白银经匠人之手千锤百炼始成银器,内壁终年明亮,茶滋于水,水籍于器,为寂寂茶事带来纯净明澈的观想。

而在茶席美学中,也许银的一寸微光,便能带来惊喜,表达茶主人的别致心意。

老匠人都知道,越小的物件越考验手艺,虽只是很小的器物,但手作的银茶漏却处处透着用心。

国家高级技艺大师林陵祥纯手工制成,从一块银板到茶漏,经过繁复的流程,千锤百炼,方可成器。

小巧的祈福蛙神气活现,既象征财源广进,又平添田园趣味。锤目均匀,滤网孔眼细小密致,细节处体现出银器世家的精湛技艺。

泡茶时,从茶壶出汤,难免会有细小茶渣,细致的滤孔,使茶汤更清澈,口感更滑,手柄天然黑檀木,经久耐用。

而生活便犹如这个银茶漏,过滤掉不需要的,保留下的,皆是心头所好。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们,将持续输出专业全面的茶知识。

  • 不在打扰你的伤感句子 不再打扰的伤感句子

    1、愿你我各自安好,互不相扰。你别再回头,以后也别将就。不打扰,就是我对你最后的温柔。2、你失去了我以后一定要和他好好的,今后我会四海为家,不再打扰你的生活。3、有一个人,偷偷...

    句子查看全文>>
  • 凯迪拉克xt6是哪个级别的suv

    凯迪拉克xt6是一辆中大型suv,这一款车的长宽高分别是5056毫米(mm),1964毫米(mm),1780毫米(mm),轴距为2863毫米(mm)。凯迪拉克xt6有六座版车款...

    问答查看全文>>
  • 车辆外地提档需要车开过去吗?

    车辆外地提档可以将车辆开至车管所提档也可以进行无车提档。无车提档的操作方法是:首先申请异地检验委托到对方车管所申请验车,对方车管所检验合格后发回材料到车辆注册地车管所核实信息,...

    问答查看全文>>
  • 汽车劣质膜的危害有哪些

    1、劣质膜中添加了黏合剂,其中含有甲醛、苯等高危物质,在使用时经阳光照射分解,容易挥发和散发出来,损害身体健康。2、劣质膜的清晰度不够、有雾状模糊块,这容易致使司机眼睛疲劳,或...

    问答查看全文>>
  • 华为hcna认证有用吗

    一个证书是否有用,含金量是否高,应该是每一个考生最关注的地方,那么华为hcna认证有用吗?想报考hcna的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华为hcna认证有用吗?有用,华为hcna认...

    科技查看全文>>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7-2024 家常菜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