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常菜>百科>茶叶>正文

寒性食物和热性食物的区别

人气:480 ℃/2023-05-19 07:12:49

中医讲究“性”,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等“四性”。其中寒性食物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热性食物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

区分寒性食物和热性食物的方法

1、从味道上来看

味甜、味辛的食品,由于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多,所以性热,如大蒜、石榴等。

而那些味苦、味酸的食品,大多偏寒,如苦瓜、苦菜、芋头、梅子、木瓜等。

2、从颜色来看

绿色植物与地面近距离接近,吸收地面湿气,故而性偏寒,如绿豆、绿色蔬菜等。

颜色偏红的植物,如辣椒、胡椒、枣、石榴等,虽与地面接近生长,但果实能吸收较多的是阳光,故而性偏热。

3、从生长环境来看

水生植物偏寒,如藕、海带、紫菜等。

而一些长在陆地中的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药、姜等,由于长期埋在土壤中,植物耐干,所含水分较少,故而性热。

4、从生长的地理位置来看

背阴朝北的食物吸收的湿气重,很少见到阳光,故而性偏寒,比如蘑菇、木耳等。而一些生长在高空中的食物,或东南方向的食物,比如向日葵、栗子等,由于接受光热比较充足,故而性偏热。

食物寒热还与生长季节有关。在冬天里生长的食物,由于寒气重,故而性偏寒,如大白菜、白萝卜等。

在夏季生长的食物,接收的雨水较多,故而性寒,如西瓜、柚子等。

喝对茶更有益身体健康

喝茶,要讲茶道,还要讲体质。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适宜的茶也不同,因为茶有药性,茶也分寒性与热性。

中国茶叶统分为六大茶类: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绿茶是我国饮用最广泛的茶,黄茶中有黄芽,白茶中有银针,青茶包括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黑茶中有普洱茶等,这些茶是根据茶叶发酵的程度,由低到高来划分的。

凉性的茶

绿茶和乌龙茶中的铁观音【清香型之清青等轻发酵工艺】,白茶与生普【未经陈年存放】、黄茶,由于发酵程度比较低,属于凉性的茶。

中性的茶

乌龙茶中的大红袍【岩茶,如果足火烘焙,时间短也是火性较足】、传统老工艺铁观音【包括半发酵的清香型正炒铁观音】,凤凰单丛【半发酵的传统名茶】,属于中性的茶。

温性的茶

经过陈年存放的生普洱茶、老白茶、老铁属于温性的茶。

热性的茶

红茶(特指中国产红茶,如正山小种、滇红工夫、祁门红茶等)属于全发酵茶,刺激性小,热性。

黑茶类

茯砖、六堡茶、普洱熟茶为后发酵全发酵茶类,热性。

建议喝茶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1.如果有抽烟、喝酒习惯的人,又容易上火属于燥热体质的人,建议喝凉性的茶;

2.如果是肠胃虚寒,平时常常觉得胃胀、腹胀的人,这样的体质比较虚弱,叫虚寒性体质,建议 喝中性茶或者是温性茶;

3.如果是老年人,建议喝红茶或普洱茶;

4.处于亚健康的都市病患者,建议喝大红袍、凤凰单丛、红茶及普洱茶这些中性温性的茶,尤其在秋冬季节喝红茶、普洱茶很适合;

5.若血糖本身不高的人,可以考虑在茶中加一点点糖,味道可能更好。

现代都市人的体质不能简单地以燥热、虚寒来划分,但是每个人的体质都会表现出主要的症状,所以饮茶的时候,应以主要症状作为依据。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们,昵茶网将持续输出专业全面的茶知识。

  • 倒车入库时间是多少?

    倒车入库时间是210秒(3分半钟)。倒车入库是2013年后考取小型汽车驾照必须进行的一个项,考察驾驶人在场地操作汽车的能力。倒车入库是驾驶员考试中的一个考核点,即在运动中操纵车...

    问答查看全文>>
  • 新款的别克君越652T豪华版价格多少钱?

    1、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别克君越这款车比较具有性价比的652T豪华版车子价格,这款车的厂商指导价是23.98W,目前的优惠力度还是非常大的,也算是一个比较具有性价比的轿车了。...

    问答查看全文>>
  • 省道和国道有什么不一样?

    省道和国道的区别:1、主要的区别就是投资建设主体是谁,国道是由国家规划并下拨资金建设,省道是由省内规划由省市和地方财政投资建设;2、国道以1,2,3开头内,以1开头的是连接首都...

    问答查看全文>>
  • win10系统怎么打开Xbox

    相信很多使用win10系统的小伙伴们都知道win10系统内置有Xbox游戏平台应用程序,这个应用程序就是以游戏为主的,很多小伙伴们都喜欢使用,但是最近有不少小伙伴反映说还不知道...

    科技查看全文>>
  • 李白名人名言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3、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名言查看全文>>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7-2024 家常菜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